“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均衡增长可持续增长

发布时间:2017-05-19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对沿线国家强化能源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基础设施产品供给,着力提高沿线国家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建立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  史育龙 卢伟


  5月1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系统梳理总结3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用事实说话,深刻阐释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实践和中国的贡献。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解决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中国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均衡增长做出贡献

  发展的不平衡和分配的不平等是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建设秉持沿线国家和地区平等参与、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把眼光投向长期以来不被国际资本重视的亚欧大陆腹地,创造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填补了金融危机打破传统全球经济循环后出现的“真空”,促进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和利益分配更公平,为实现世界经济均衡增长做出了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使欧亚大陆腹地成为连接东亚经济圈和与欧洲经济圈的桥梁纽带。过去几年,依托道路衔接体系优化和物流通关商检规制的改善,形成了西、中、东3条中欧铁路运输通道,驰骋于广袤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成为对中欧海运物流系统的有效补充,为欧亚大陆东西两大经济圈之间提供了高速物流的新供给。截至目前,国内开行城市增加到28个,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9个城市,运行线路达46条,搭建了国际货运班列“大动脉”,实现了沿线国家之间的道路联通、物流畅通。

  大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改善了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环境,也为中国基建和装备制造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在沿线地区掀起了一场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和信息高速路“六路”并举、互联互通的“大会战”。许多谋划多年但限于资金等因素未能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为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持续增长,也为加工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情况下,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逆势上扬,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的新高。2017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继续升温,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6.2%,比去年全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出口值在同期全国总额中的占比均接近三成,有力支撑了我国更好发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国际产能合作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有效缓解了长期制约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也为沿线国家创造大量税收和就业。截至2016年底,我国企业共在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初具规模的经贸合作区56个,占在建合作区总数的72.7%,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2017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43个国家有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合计29.5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4.4%,较去年同期上升5.4个百分点。这些投资,有效缓解了沿线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在这些园区,上千家轻纺、家电、钢铁、建材、化工、汽车、机械、矿产品加工等领域的企业入驻,显著提高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物资保障的本土化水平,降低了建设成本并促进当地特色资源深加工产业发展,在有力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为东道国实现税费超过1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17.7万个就业岗位。中巴经济走廊,已经为巴基斯坦创造了超过1.3万个新就业岗位。在印尼,聚龙集团与印尼当地民众开展“合作种植”事业,总面积已近1万公顷,覆盖周边40多个村庄5000多个家庭的2万多农民。在非洲,仅埃塞轻轨、亚吉铁路两个项目,中国中铁就聘请了埃塞雇员超过1.5万余人,高峰期时,使用当地员工的占比高达90%,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在埃塞雇佣当地员工2.8万人以上,在吉布提雇佣当地员工也超过5000人。这些经贸和项目的建设,带动了我国优势产能“走出去”的步伐,也成为沿线国家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能力、促进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有力举措。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对沿线国家强化能源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基础设施产品供给,着力提高沿线国家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建立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新模式,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向沿线国家传播适用生产技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广泛开展与中亚各国的农业技术合作,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扩大农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提高沿线国家人力资本积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加快,围绕着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沿线国家对铁路、管道、公路、港口、通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有巨大的需求。自《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公布后,中国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共有2539个,其中高职高专层次项目和机构928个,夯实沿线国家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所必须的人力资本基础。

  第三方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踊跃加入这一“大合唱”。2015年6月,中法两国结合双方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高端技术方面的优势,就对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建立中法共同基金,为双方于第三方开展产业投资等国际合作提供融资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文件特别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公开透明的合作倡议。中国愿意与有关发达国家一道,发挥技术、资金、产能、市场等互补优势,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的高度开放精神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强调,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将为中非互利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并进一步将亚欧大陆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亚欧非携手发展。中国致力于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有关国家对接发展战略,用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和合作方式推动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特别指出,大洋洲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向延伸地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太平洋岛国加快自身发展,深化与中国的南南合作创造新的机遇,岛国对此态度积极,双方合作潜力巨大。这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国家和经济体的有效参与铺平道路,也将凝聚更大范围的发展共识,通过不断深化合作,探索共同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